2018年10月11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2版:e汕头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一个村子放电影,四邻八乡的乡亲会蜂拥而来,于是田间小路夜里出现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灯光,远远望去,就像现在元宵节营花灯,特别好看。

  进电影院看电影,好像很久以前的事情一样。近来,才知道年轻一代都热衷网购电影票看电影。才发现澄城有了“3D数字电影”可看,新出现的这些影院影城,虽然各方面挺好,感觉舒适,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就特别想念小时候的露天电影来。

  可以说,露天电影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中的乡愁。谈起露天电影来,可以说都是美好的记忆。

  那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电影下乡,进农场,进厂矿……只要场地足够空旷,那就竖起两根竹子或木桩,中间拉起白色幕布来,再在一定距离架起放映机器来,干净利落,天色一暗下来,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各自的座椅,或就想站着看的,随意地聚到一起,足够热闹时,电影就可以开始了。小孩子最高兴,听知晚上放电影,那就意味着晚餐吃一顿干饭。那时的粮食还不够充足,吃干饭为的是减少上厕所的次数。还有,从各处冒出来的零食担,甘草水果、风吹饼、面做的“猪耳”等等,色香味俱全,相当诱人。我最喜欢的甘草酸杨桃,三分钱买一枝,一枝串三瓣,又酸又甘,咬一口,酸到出汗,再看幕布上的小蝌蚪找妈妈,感觉特别刺激。

  记忆中,刚开始的电影都是战斗片。我人生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林海雪原》,当那个戴着绒毛帽、披着雪披的人一唱“跨林海……”,唱者一脸严肃,眼睛盯得圆圆大大,一亮相就吓得小孩直哭。我老母亲就拉起我的小手回家了,其实我很不愿意。稍大点,和表姐们一起看就开心了。战斗片经常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开头,八一军徽放光芒,一结束,军号一吹,战壕里的解放军喊着“冲啊”,然后红旗在高高山峰迎风飘扬。基本上那时的战斗片同一模式,通常,军号一吹,我就激动地站起来,知道电影也快结束了,带着胜利的喜悦满足地回家睡觉了。记忆犹新的电影是《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智取华山》等等。

  那时农村的电影放映员还兼职当解说员,为了帮助不懂普通话的父老乡亲看懂,经常诙谐结合潮汕话,跟着剧情进展,来一番解说。最著名的那句“日出鸡卵影,落雨摆钵仔”深入人心。

  战斗片之后是悲情片。《卖花姑娘》、《苦菜花》、《一江春水向东流》、《乡恋》、《小花》等等,看得我那条绣着一小朵花的手帕,能拧出眼泪来。

  悲情片之后是爱情片——《庐山恋》、《不是为了爱情》、《爱情啊,你姓什么》。看着看着,那条坐着的长凳就剩下我和细表姐。而大我十岁的大表姐,就在此时和那个帅气的未来表姐夫看电影时擦出爱情的火花好上了,从此她不跟我们一起看电影了。我也没有失落感,巴不得坐阔位,看电影更舒适。

  乡里的电影幕布从小型到大型到宽银幕不断改善,这得归功于乡亲绍全叔。他在澄城的电影院工作,每星期回家一次必带回三部大片。此时我已经对电影入迷上瘾,每场必到,《刘明珠》放了几遍都看得如痴如醉,《白蛇传》、《追鱼》、《画皮》、《天仙配》、《牛郎织女》等神话电影,更是在倾盆大雨之下穿雨衣撑雨伞入迷地看,后来的武打片《少林寺》、《少林小子》、《少林弟子》也一部不落。

  这样十足的电影痴,就像现在一些小孩迷上电子游戏。那时,刚好读初中,我阿兄为了监督我读书,让我少看电影,规定我临近期中期未考试时间不准看电影,他负责看了隔天讲给我听。殊不知看电影时他前脚出门,我后脚跟着。隔天早饭时,他讲得有声有色,我装成听得入迷。后来,一次露了马脚,被他拽回家,并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上“恨铁不成钢”,从此他对我放任自流。我窃喜,这样更好,自由自在,大看特看。

  露天电影在农村大受欢迎,通常一个村子放电影,四邻八乡的乡亲会蜂拥而来,于是田间小路夜里出现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灯光,远远望去,就像现在元宵节营花灯,特别好看。开心的乡亲们互相照顾互相壮胆,为的是同赴一场露天电影。

  虽然,现在的露天电影已难得一见,但留给我们那一代人的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文/水青

  来源:@十五乡说说

2018-10-11 1 1 汕头日报 c38562.htm 1 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