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4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08版: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见证峥嵘岁月

追寻伟人足迹 重温革命情怀

  遗迹探寻

  革命旧址历经洗礼 百年学堂重现芳容

  每一幢老建筑都蕴藏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都在默默记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漫步在汕头老市区外马路,眼光会不自觉地被外马三小外围鲜艳的红墙所吸引。在红墙的后面,隐匿着一处革命旧址——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与周围的高楼相比,这里略显“不起眼”。揭开历史的面纱,我们看到,一百多年来,这座清代建筑在这里默默守望着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也见证着湮灭在岁月长河中的变幻故事。

  日前,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同志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修缮一新的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走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特别显眼的四字牌匾,上面是由丘逢甲题写的“同文学堂”字样,门楼和石鼓历经风雨,古朴敦厚,昔日的恢宏气势仍然可见一斑。进入天井,矗立着周恩来同志的半身铜像。站在天井中间抬头向前望去,前面屋顶是一排排整齐的黑瓦,屋脊带均有潮汕特色的嵌瓷,手法多样,平贴、浮雕、立贴等,颜色艳丽,在深色瓦片的衬托下异常耀眼,细节之处无一不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

  穿过天井,就是空旷的大厅了,只见大厅、两边厢房的屋檐窗角上的木雕刀工细腻,古朴典雅,这些精致的细节都在诉说这座老建筑过去的“辉煌”及经历的沧桑岁月。提起同文学堂,在外马三小已经工作20多年的冯玉銮校长话语中透着自豪感,她告诉记者,1901年,爱国志士丘逢甲在这里设立同文学堂,翻开了汕头新式学校的篇章。到了1925年,国民革命政府在此设立“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周恩来同志在这里宣誓,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1979年,同文学堂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耳听冯校长的讲解,眼看这处处细节,不断想象着百年前这里,曾有过怎样书声琅琅、书香绵延的景象。

  红色印记

  东江革命史留辉煌一笔

  这里,除了在潮汕乃至广东的教育史上颇有声名外,作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也曾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也因此成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教育基地。说起来,这段历史还与周恩来息息相关。

  1925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国民政府于2月和10月先后组织两次东征,讨伐盘踞在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11月4日东征军进入汕头市,取得东征的全面胜利。

  1925年11月21日,周恩来受国民政府任命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设东江各属行政公署于汕头市,辖惠州、潮汕、梅县地区25县和汕头市。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由共产党人主持的国共合作的地方政权。据介绍,当年设立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于此处,还曾举行过一个颇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推行一系列振兴潮汕的革命措施。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周恩来在这里主持召开东江各属行政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县长、中学校长以及工、农、商、妇女各界代表共95人,特聘代表恽代英、刘尔崧、彭湃、邓颖超、杨石魂、杜国庠、王鼎新共124人。代表的广泛性是前所未有的,各界人民团体代表“齐集一堂,共论革命治理和建设东江”。周恩来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深刻地分析了中国政治腐败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勾结军阀、官僚政客、买办和土豪劣绅压迫工农大众。指出:只有依靠人民运动,特别是工农运动的力量,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和贪官污吏等,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会议持续10天,有95名代表在会上发言,大会收到提案及计划书297件,报告及调查表254件,确定了建设东江的方针政策,通过了各种议案93项。大会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关于革命政府的宗旨,是“启政府与人民合作之机,开东江革命政治之新纪元”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东江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开创了东江革命的新纪元。

  “这是一场带有人民代表大会性质的会议,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对潮汕革命史有较深研究的陈汉初说。当时毛泽东主编的《政治周报》发表了《东江行政会议纪略》,《广州民国日报》、《岭东民国日报》、《上海申报》等都作了连续报道。

  同年3月中旬,因种种原因,周恩来辞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职务,偕同邓颖超返广州回到中共广东区委工作。

  周恩来在潮汕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汕头,是周恩来战斗过和留下革命身影的地方。1925至1926年,周恩来在汕头就任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这是在国共合作的特殊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主政一方。虽然时间不长,但却开创了共产党人担任地方行政主要领导的先河,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影响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军阀时代,吏治十分腐败,人民痛苦不堪。周恩来在东征进军途中,实施了一系列澄清吏治的措施,又以坚决的行政措施,镇压地方反革命势力,扫除贪官污吏的秽迹,着力整治惠、潮、梅各属的吏治。在汕头期间,为了动员人民参与政事,共商治理东江大计,他先后于1926年2月1日和2月11日,两次主持召开汕头市各界代表大会,宣布施政措施,要求各界对他制订的教育、实业、水利、交通等建设计划,加以督促和援助,以便得到实施。

  随后,周恩来大刀阔斧地进行一系列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吏治,政绩斐然。其中主要有几方面工作:一是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起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府;二是革除弊政,清除吏治;三是为民兴利,造福社会;四是运用革命政权,推进工农革命。

  周恩来主政东江时推行的一系列革命主张和施政方略,合民意顺民心,勇于变革的革命精神和创造性的革命实践,给潮汕地区留下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周恩来领导创办《岭东民国日报》

  为了“唤起潮梅民众革命精神”,1925年底,周恩来针对汕头“报馆凡十四间,惟党报尚付缺如”的情况,以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和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的名义,指示接管汕头的反动报纸《平报》,派筹备员李春涛、张亦文两人在《平报》原址创办《岭东民国日报》,并一次性拨足开办经费大洋1万元,按期拨给每月经费大洋3000元。周恩来亲自推荐国民党左派人士李春涛出任社长,函令各机关团体购阅,在办报工作上经常给予关心、指导。共产党员赖俊和李春蕃(柯柏年)担任该报正、副总编辑,时为东征军宣传部长的丁愿兼任政治新闻编辑。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岭东民国日报》于1926年1月20日正式出版并顺利发行,在潮梅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

  由于《岭东民国日报》积极宣传中共的政治主张,引起国民党右派的仇恨。周恩来离开汕头后,时任汕头市长的范其务趁机诋毁李春涛办事不力,提出更换社长。1927年2月25日,李春涛被免去社长职务。4月2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设计把李春涛等革命者逮捕,将他们装进麻袋,用刺刀刺死,抛入汕头石石包台的大海中。李春涛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时,年仅30岁。

  时光流逝,周恩来在汕头领导创办的《岭东民国日报》虽已不存在,但在他领导下创办起来的革命报刊,在当时唤醒了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潮梅人民的政治觉悟,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潮梅乃至东江一带的政治影响。

  人物故事

  周恩来、邓颖超与潮汕妇女运动

  大革命时期,潮汕妇女运动展现了崭新的局面,这种大好形势,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全省妇女运动的高涨,以及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亲自指导是分不开的。

  1925年11月20日,邓颖超以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潮梅特派员和中国广东区委委员、妇女部长的身份来到潮汕,协助周恩来整理党务,指导妇运工作。由于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卓有成效的工作,革命中心广州的妇女运动经验在汕头乃至潮汕开了花,结了果。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 1925年11月22日,汕头市妇女界召开妇女联欢会,邓颖超代表广大妇女解放协会作了题为《今后妇女运动和对汕头妇女界的希望》的报告,还通过成立汕头妇女解放协会的建议。同月28日,汕头妇女解放协会筹备处成立。12月8日,在汕头震东中学召开汕头妇女解放协会成立大会,周恩来和邓颖超出席会议并先后发表演说,邓颖超被选为汕头妇女解放协会负责人。此后,周恩来、邓颖超还亲自指导组织各县妇协。于是,周恩来、邓颖超领导点燃的妇女解放运动之火在潮汕各地燃烧起来。揭阳、潮阳、普宁、惠来、饶平等县都在1925年底到1926年间,先后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并推广到部分农村中去。

  周恩来主政东江,开拓了妇女代表参加管理地方政权的先例,他十分注意加强对妇女干部的培养,善于通过各种会议,结合斗争实际和工作实际,阐述党的方针、任务和工作方法,给妇女干部指明前进的方向。

  在周恩来、邓颖超的精心培育下,潮汕各地涌现出一批思想觉悟高、有工作能力的妇女干部,为革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少优秀的妇女干部,如吴文兰、许玉磬、余哲贞等,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成为名垂千古的女英烈。

  记者手记

  传承历史风貌 留住乡愁记忆

  一座城市文化的气息,除了表现于城市的历史与建筑等,更多的保留在书声琅琅的学校中。在汕头,老楼新生的故事不断上演,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便是其中一个。这处建于清光绪14年(1888年)的建筑,既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也见证了地方教育史。

  活化老建筑价值何在?在记者看来,老建筑修缮改造不仅仅关系到一幢建筑的未来,还关系到现代城市的活力和内涵。近年来,汕头市积极统筹文化保护和开发,加强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进一步彰显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文化遗产保护得到有力推进。

  本着“修旧如旧,修新如旧,不增不减,原貌修复”的原则,这座历史老建筑在创文行动中,得以保育活化。冯校长告诉记者,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修缮后一开放便迎来了众多的校友。大家都想回到原来的教室拍照,回忆当年在同文学堂里面上课的场景。说起这些,冯校长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活化老建筑,留住乡愁。城市与文化遗产应该是共生的,城市因为拥有了文化遗产而更加显示出个性与魅力,文化遗产得到城市的涵养而更好地保存。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其实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同文学堂,给一代代学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里面承载了他们的青春,更是孕育他们成长的地方。

  如今,百年沧桑走过,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成为了汕头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它至今仍在影响着新一代的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历史档案中的图片和文字相比,保留下来的建筑实物更容易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点滴浸润中,城市加速蝶变、蓬勃复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激情拥抱未来。相信这些老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和城市文脉,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积极力量,也将留住海内外潮人的美丽乡愁。

  本报记者 陈文兰/文 林少然/摄

上一篇:
2018-11-04 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见证峥嵘岁月 1 1 汕头日报 c41141.htm 1 追寻伟人足迹 重温革命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