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9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11版:浓情金秋活力夕阳

30年遵古循法的坚守 只为手工炭焙的好茶

  十月的午后,刚下过一场秋雨。来到位于市区锦龙南路的百臻茶业门口时,微凉的秋风夹杂着一股炭焙的茶香,顿时让人心旷神怡。这时,店里一排竹筐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原来,这是百臻茶业当家人、制茶第一技师杨新的秘密武器。“30年来遵古循法,坚持手工炭焙茶,全靠它们了!”

  忍受高温只为遵古循法焙好茶

  在百臻茶业店内,有一个20多平米的小屋,屋内靠墙一周安置了9个炭炉,仅有一扇小窗,窗门半开,4盏白炽灯灯光炽烈。屋里的墙面上沾满了白色的棉絮状物,不仔细看以为是刻意做的粗糙的墙面,可拿手一碰,仿若无物。这一屋子的白色“棉絮”,其实是长年累月炭焙茶叶挥发出来的茶碱等杂质粘附在墙体上形成的。

  记者到访时,炭焙小屋里的9个炉子都在“工作”中,炉内却看不见火,手靠近炭灰,温度极高,墙上的温度计显示此时屋里的温度是42度。杨新在各个炉子间来回照看,时不时用手探探茶叶的温度或捧起茶叶闻一闻……动作繁多却有条不紊。

  记者在这屋里只呆了一小会就觉得闷热难受,而在盛夏的时候,这个小屋的温度可达到70多度。杨新告诉记者,屋内不能装空调,因为焙茶不单要用到炉火,也要有四周高温助力。杨新明显已经对高温“免疫”了,不管是什么季节,不管茶的量有多大,杨新都是自己一个人慢慢焙。他淡定、从容的样子像极了一位胸有成竹的魔术师,一招一式皆有玄妙,所有的变化都在他的掌控中。

  耳濡目染家传古法制茶

  “锦香”,老一辈汕头人无人不知的一个名字。“锦香茶叶”曾是汕头人对茶的代名词。“锦香茶叶”的当家人就是杨新的父亲。杨新的童年,就是在父亲的手工炭焙茶香中的陪伴下度过的。耳濡目染之下,杨新自然而然地接过父亲的“衣钵”。

  杨新19岁学制茶,一开始焙坏了不计其数的茶叶。如今的杨新,早学会了用一双眼、一双手,一个鼻子感受茶叶的“深情浅意”。焙制不同的茶叶需要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火候,什么时候用轻火,什么时候用中火、中轻火、足火,……所有的诀窍都是杨新在30年的焙茶经历中总结、感悟出来的。杨新现在能焙大红袍、铁观音、红茶等茶种。他的焙茶技能在茶业界有口皆碑。

  杨新告诉记者,炭火热而持久,一道茶,最少要焙制20几个小时,有的茶需要40、50个小时。碳焙温度均衡,茶叶不仅能去除苦涩又能留住茶香。茶叶的质量也更稳定,可存放时间更长。“‘水分足、色不转、有香气’这是碳焙茶独有的气韵。许多讲究的饮茶人都只喝手工炭焙茶。”杨新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领略到手工炭焙茶的好处。“我们希望喝茶人也能成为懂茶人。”

  杨新从小在茶香的浸润下长大,他深知炭焙茶的妙处。但在这个“快餐时代”,愿意“小火慢炖”的人少之又少。杨新说,机器烘培的茶叶少了香气,少了韵味,和手工炭焙茶有天壤之别。“好的茶叶如果用机器烘焙,简直是暴殄天物。”杨新对如今多数茶商采用机器焙茶觉得非常遗憾又无奈。

  开辟武夷山茶基地

  只为原生态好茶叶

  为了让自己家传的制茶技艺更加有用武之地,杨新一直在寻找原生态的茶叶原材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前,他终于在武夷山正岩茶主产区内,找到了一片近千亩的茶山。位于武夷九曲溪边上的茶基地为百臻茶叶提供了最好的原材料,这让杨新如鱼得水。

  为了将父辈事业发扬光大,杨新注册了“锦香海”商标,并创立了百臻茶业,在继承老一辈产业的同时也继承了最原始、最传统的制茶技艺,更继承了老一辈对茶品质永无止境地追求和专研的“茶精神”。目前,百臻茶业主营武夷大红袍和凤凰有机茶,“我们要让顾客品尝到绿色的、生态的、遵循古法的好茶。”

  文:本报记者 陈晓敏

  图:本报记者 林鹏

2018-11-09 1 1 汕头日报 c41664.htm 1 30年遵古循法的坚守 只为手工炭焙的好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