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6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07版:潮风

冬节潮俗有渊源

  □ 陈晓勤

  冬至,潮汕地区又称为“冬节”,是一年中重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关于潮汕“冬节”民谚、习俗我们可从史料找到渊源。

  从周到秦,将冬至定为岁首,就是新的一年之始。潮汕有民谚“冬节丸,一食就过年”。汉代采用夏历,把冬至与岁首分开,把冬至列为公定节日,相当于“亚岁”,文武百官皆可放假以“贺冬”,从汉到清各朝一直沿袭。特别在南宋,冬节尤受重视,《武林旧事》记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潮汕民谚有“冬节大如年”“冬至小过年”,过冬至称为“做冬节”的说法。

  潮汕冬节的习俗主要有祭拜祖先、扫墓、吃汤圆。

  潮汕民谚云“冬节没返无祖宗”,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祭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潮汕民间,在冬节这天会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粿品和冬节丸,上祠堂祭拜祖先。按潮汕习俗,人死后前三年都应在清明节扫墓(过春纸),三年后才可以在冬节扫墓(过冬纸),祭了冬不再祭春,即春冬二祭,只取其一。据《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汉代的《四民月令》记载,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灵和祖宗。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又有宋代《梦粱录》记载:“最是冬至岁节……祭享宗禋,加于常节。”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约定俗成。清《永嘉县志》记载“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冬节前一晚,主妇按比例配好糯米粉和大米粉,将沸水冲入粉里,马上揉压翻搡成大粉团,全家大小围在一起“挲圆”,搓出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父子公孙”圆状或两端皆尖的冬节丸。冬节一早,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冬节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食丸阖家团圆”表达了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除了潮汕地区,福建闽南、台湾地区也保留着相同的习俗,台湾邮政部门在2000年发行《二十四节气邮票》系列中那枚“冬至”的邮票就是以“吃汤圆”为图案。现代台湾著名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描述台湾冬节“家家户户清晨要以冬至圆仔致祭祖先”,这也体现了人群迁徙的来源,海峡两岸同根同源。

  潮汕很多冬节的民谚都是跟气象、农业有关,如“冬至不离十一月”“冬节夜最长,难得到天光”“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冬节乌,年夜苏(晴暖);冬节红,年夜耽(淋湿阴雨)”“冬至出日头,过年冻死牛”“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冬至稻无刈,一夜脱一箩”“不到冬至不寒,不至夏至不热”“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冬至萝卜夏至姜,适时进食无病痛”“冬至地干燥,钟响人咳嗽”……

  在历史长河里追溯冬节的习俗,从周代作为岁首,到汉代时与新年岁首分离成为“亚岁”,一直延续到近代,演变为现在相对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个曾作为华夏民族历史上重要的节日今天仍在潮汕大地得以延续,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到潮汕文化的源远流长。

上一篇:宋寨南阳
2018-12-16 1 1 汕头日报 c4708.htm 1 冬节潮俗有渊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