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11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08版:龙 泉

桐庐小记

  对于我来讲,耕读生活可说是深藏于心底的一种梦想,也是最向往的生活状态,随着时间推移,梦想变成了幻想。事实上,很多人对田园生活的想象一直停留在虚构中,因虚构而得到满足,一如我始终保留着纸上谈兵。去年秋天的桐庐之行,这种情感被再度撩拨起来了。

  杭州开往桐庐的车上,望着窗外,空气清新,突然想到,距离上次去桐庐竟有12年了,那次初到桐庐,在位于富春江畔的大奇山庄开会,会后与同行爬上桐君山访叶浅予故居,演绎出一段趣事,印象清晰得真不像过了12年。而这次突然造访的机缘是,我随画院来江南写生,结束时正好在杭州,而几十公里外的桐庐,有同行好友王萍精心经营的院子,半年前她发来施工中的照片,邀请去玩。也巧,前天她和先生才从美国回到家中,于是我果断更改了行程。

  抵达桐庐车站,坐上王萍和他先生的车子,很快便驶进山庄,经过王伯敏故居门前也就到了。王萍介绍,她和父亲王伯敏教授比邻而居,王老逝世后,当地政府把房子修整作为名人故居供来访者参观。往前几步便进了王萍家的院子,树上橘红色的柿子夺人眼球,江南秋色的招牌特色让人愉悦。院子不大不小,中部是一栋尖顶三层别墅,宁静的氛围流露出主人的性格。

  一楼是客厅餐厅厨房,茶几上堆着熟透的柿子,绿茶清香飘荡,我的眼睛却被墙上几幅王老的书画真迹给吸引了,走过去端详,但见水墨淋漓间,流淌着前辈文人的志趣,忽想起王伯敏教授曾说过,诗书画是他一生读书的余事,“余事”二字曾使我感动,正是作为一生读书、研究、著述的“余事”,才有这一般画家达不到的境界,这个道理不言自明。随后主人引我上楼参观,二层和三层有王陈二位老师各自的书房,一眼望去,随意中略显凌乱,陈老师作为书法家,他的书房有供挥毫的大桌子和笔墨纸砚;王萍的书房则多了一台电脑,想起她曾为《中华剪纸》杂志做过编辑工作,电脑当是重要角色。

  下楼看园子,后园部分居然还有工人在忙活,我笑了,园子弄了至少半年了吧,马拉松的进度显示出慢生活的从容状态。本以为他们经营园子主要是养花怡情,聊天中得知,他们的生活内容最大部分是种菜。问种什么菜,陈老师如数家珍,居然囊括四季所有应季种类。果然,中午的饭桌上,便品尝了两位老编辑的耕种成果,有机肥无农药并且刚刚采摘的新鲜菜蔬,吃起来和市场上的菜有天渊之别。鲜嫩可口和吃得放心,是辛勤劳动的最好馈赠,我由衷地赞美了一番。

  午后我们去参观王伯敏故居。故居由两套别墅组成,走进室内,迎面是一处别出心裁的设计,王老多本重要著作封面被制作成一组装置背景,中间是那本耄耋之年在桐庐完成的《中国民间剪纸史》,非常醒目,王老在此地写成这本大著,成为“桐庐剪纸之乡”的骄傲。或许很多人熟知的是王伯敏教授的《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等,没想到这位美术史学的泰斗,在富春江畔的晚晴岁月里,把笔锋转向民间剪纸这个领域,他设立“剪纸书房”,伏案两年又三月,大部头终于问世,推进了中国民间剪纸史论的研究,意义深远。而我们也得以在2006年来到富春江边,在这栋房子里举行研讨会,很多人跟我一样,那年是第一次见到慈祥的王老。今天房子虽被重新装修布置,我仍然有印象,当王萍介绍这儿就是当年大家围着大长案开会的地方时,我头脑里便出现那个温暖的画面,中华剪纸在当代发展轨迹里难得的一瞬,历史性的被定格在这里。故居很宽敞,挂着多幅书画精品,我一一拜读,感受着王老作画时的悠然和酣畅,水、墨、色交融,精妙而独到。观王老的画,想到当下画家群体里普遍读书不多,以至于出现不少技术娴熟却缺乏内涵和个性的画作,不禁感叹。

  参观了会客厅、书房、画室、藏书室后来到园子里,园里有曲径、水池和石阶,竹影婆娑,绿意盈盈,朴素静谧。多处镌刻着主人表达心迹和情怀的自书对联,这些诗句实际上是王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寄托,大门上题着“严子近邻识岁寒诗融冰雪,大奇相邀师造化画聚风烟”,横批“楼观富春”,另一副对联刻在甬道石门上,“居此读书看山磨麝墨,置身守拙养和忆沧浪”,横批“画史南山”。读着王老诗句,漫步园子,心驰神往,得此教益,晚辈幸甚。

  下午天飘细雨,我和王萍去参观叶浅予纪念馆和范仲淹纪念馆,步行在通往公交车站宽敞幽静的路上,突然想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画因那段传奇故事平添几分神秘,今天走在这里,周遭环境让人觉得此为真正的宜居之地。自古桐庐人文荟萃,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家喻户晓,周边乡村风光优美乡风纯朴,而严子陵钓台也在近处,真是得天独厚,画家来此写生,会有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收获。

  丰盛的飘荡着农家风味的晚餐之后,我们围着餐桌坐下聊天,一杯清茶,瓜子花生,山庄安静得使你忘记外面的世界。陈老师说,明天上午去看他们的菜地,话语带着悬念,又激起我的好奇。次日晨,我们出了院子顺着别墅区的小路七转八拐,一路上所见是不少荒芜了的别墅小院,杂草丛生,曾经很多富人来此置业,最终却弃楼离去,这中国房地产的怪现象,我在别处也看到过。由于这样,住下来的居民却有了用武之地,种菜是最佳选择。说话间走到了荒废了的游泳池,池边好大一块地,各种秋天的菜蔬生机盎然,有的甚至因土壤过于肥沃而疯长,像秋葵,没能及时采摘都窜得老高够不着了。为了种好菜,两位年近古稀的老师自己烧草木灰和沤肥,有如专业菜农,提起种菜心得,脸上写满喜悦。

  做了一辈子编辑工作,退休之后过上准田园生活,这给他们带来了健康和活力,看他们的生活状态,我想起近年频繁出现的“简素”一词,我觉得这是个美好的词汇,简单朴素带来的是恬淡安宁且有温度的生活,采菊东篱,岁月不惊。匆匆桐庐之行,不仅看到富春江畔的自然生态,更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不虚此行是也。

下一篇:● 作家专栏
2019-02-11 1 1 汕头日报 c8707.htm 1 桐庐小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