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4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05版:视觉

当西方雕塑遇见潮汕工艺……

  ⬆汉白玉雕刻《家园》在2013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花岗岩石雕《海洋三宝》在2012年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汕头地标雕塑《崛起》(合作),市民叫它三身人。

  ⬇经年累月的观察与积累,任强老师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了然于胸。心中有景,笔下生花,看他画设计稿,总有一种行云流水的酣畅。

  ⬆对于任强老师来说,每一件亲手设计的石雕作品都像是他的孩子。一旦进入制作期,他常常会没日没夜地和石雕师傅们一起泡在制作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工艺细节。

  ⬆任强老师对每件人物雕塑从构图、人体结构、思想内涵等精益求精,生动地表现作品的生命力。

  人民广场雕塑《海螺》(合作)。

  他是恢复高考后广州美术学院培养的第一批雕塑系高材生之一,他早期的城市雕塑作品《海螺》《三身人》(合作)等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他是首届汕头市工艺美术大师、被市委授予“文艺成就奖”,他的石雕、壁画乃至青花瓷作品连续多年斩获深圳文博会创意金奖银奖。他就是林任强,一名致力将潮汕传统工艺融入西方雕塑艺术的“非主流”潮汕雕塑家。

  林任强出生书香之家,从小喜爱绘画,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成份”问题两次被心仪的大学拒之门外。林任强没有气馁,一方面是在他的内心,深植着一种值得为之受苦、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热爱;另一方面,是因为落榜时雕塑系老师的一句鼓励:“扎根在人民中间才是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

  当年在普宁县抽纱公司任设计,上班时埋头画花稿,闲暇时背着画架四处写生,年年月月日日的苦练造就了林任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1977年恢复高考,潮汕地区几千余人挤广州美院这条独木桥,他有幸考上该校雕塑专业。

  4年的美院生活,给林任强的艺术道路打下了深深的学院派烙印。而毕业后选择回到汕头,则为他扎根人民之间的艺术创作赋予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在林任强看来,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更具有世界性。潮汕大地是他熟悉的美丽故乡,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给了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和磅礴有力的创作冲动。

  从早期的人民广场大型雕塑《海螺》,汕头迎宾馆展藏的金漆木雕《百载商埠 楼船万国》,到获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室外综合金奖”、“单项设计优秀奖”等多项荣誉的石雕《汕头城市十大文化名片》,再到连续捧回3届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的石雕作品《海洋三宝》、《家园》、《英歌舞》……这些年来,林任强在作品中追求生活的情趣,敏锐地捕捉生活在瞬间出现的情节和人物在瞬间出现的神态。他的艺术实践,集结了浮雕、线刻、版画乃至剪纸等形式,可见西方雕塑艺术与潮汕传统工艺的融合、碰撞与升华,更可见潮汕故土浓浓的气息与情结如何同他的生命连结一体,再被一刀一凿地刻进一件件隽永灵动的作品里。

  在林任强的笔下刀下,故土情结是一个永远不老的题材。它可以是生猛写实、动态各异的鱼虾蟹,与围绕蟹篓内外上下翻卷、轻盈多姿的海带、水草、绳索;它可以是榕树下池塘里,戏水的狮头鹅、跳跃的青蛙和飞翔的蜻蜓;它还可以是童年的阿娇,撑着竹排,唱着儿时的歌……

  每个人都有生命的本土源头。对于林任强来说,这个源头是绘画,是石头,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潮汕大地。他说,他将继续竭尽全力,用心灵和真诚雕筑家园、讴歌家园,推动潮汕石雕艺术不断拓进、探索、延伸。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柯晓 李俊伟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李扬

  林任强

  1953年出生于汕头,1982年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回汕,先后任汕头市木雕厂技术厂长、汕头市工艺美术公司技术科副科长、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并担任潮汕雕塑研究会秘书长、汕头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会长。林任强是汕头市首批工艺美术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从1987年开始担任汕头市城市雕塑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多次受国家轻工部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邀请赴德国、法国等国家从事中国餐馆与园林的设计。2013年以来,他被授予首届汕头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先后获聘汕头市高级技工学校工艺美术特聘技能教师、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汕头市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专家咨询组”成员。2018年被汕头市委授予文艺成就奖。

上一篇:
2019-06-24 1 1 汕头日报 c51586.htm 1 当西方雕塑遇见潮汕工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