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12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12版:文化

青云记痕

  青云岩位于濠岛之东,处瞭望山南麓,地属青林乡。自明代肇始,历经沧桑,渐成丛林。岩中林壑幽美,奇石嶙峋,流水淙淙,风光秀丽,步九曲以临青云,品览海天共一色,有“海国风光第一山”之美誉。

  回顾历史:嘉靖五年(1526)僧信腾于招收都青林岩始创青云禅林;万历四年(1576)监生纪时学捐租八石为香灯之资;崇祯辛未(1631)冬重修青云岩;康熙庚寅(1710)举人林天章僧赞良增建;雍正年间金门总兵汤宽捐租十一石;乾隆己丑(1769)署南澳总兵黄风重修;嘉庆丁已(1797)招收场盐大使章八桂招宁巡检司徐瑞云偕绅士重修。

  清咸丰七年(1857),浙江钱塘人,监生俞旭照任招收场大使。初秋的清晨,温暖的阳光穿透层林,身着长衫的俞旭照只身一人,攀登青篮瞭望山。沿着山路缓缓攀行,穿过崎岖山径,迈过丛生野蒿,行过茂密树荫,寻访那座在梦中等待了他多时的古寺——青云禅林。

  行至半山腰,俞旭照抬起衣袖,轻轻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蜿蜒的山径,虽让年近不惑的他稍感乏力,但寻访古寺信念却使他攀登的意志不阻。他继续前行,山径的尽头隐隐显现的轮廓让他心中欣喜,那个梦中的胜地——青云禅林近了。

  “仙客不来丹灶冷,殿铃隐隐答天风。”清道光庚戌(1850),浙西人程雨湖寻游古寺时,所题的诗句便写出了当时禅林客稀寺荒的景象。“叽”一声雀鸣,俞旭照望向面前的古寺——苔痕蔓阶,杂草入殿,佛祖金身与寺前匾上烫金的“云岩禅林”四字都显出古老的斑驳。殿内,只有一位老住持在捻佛珠,诵佛经,丝毫不因香客的到来而停止。此刻的寺内,静谧无语。

  承续前贤,再筑青云。归来,俞旭照多方奔走,邀集缙绅,筹资策划,鸠工庀材,开创青云九曲,重修云岩禅林。越年仲春,工毕。石岩洞前,清风徐来,俞旭照挥毫直书,在石壁上题下“青云得路”,这四个字除了表达步九曲登青云外,是否也寄寓着仕途能青云直上,得以实现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志向呢?直至今时,我才知道,那是一个读书人最宏大,却又最平凡的情怀。

  青云得路,禅堂焕彩。翌年,贡生张国栋偕戴漉巾等一众名流共登禅林,声名远播的书法家张国栋在青云岩中留下了十余处书体的题刻,为青云的文脉添墨加彩……

  近十年青云岩再次修建,建门坊,佛殿里里外外重新修整,九曲径中增添上长廊亭台。瞭望山上,如今的青云岩殿宇错落有致,恢宏壮观,殿内香火袅袅,在历史长河中饱经磨难的禅寺在世人面前,再一次,换上了盛世霓裳。青云盛景,重现于世。

  今日鸟鸣院落,流水环寺,有景,有情,有你,有我,有青云。

  步九曲,登青云,憩于半山亭。汲一瓯山泉,泡一壶新茶,品一杯香茗,寻一刻清净时光,思一场陈年往事。望着背后美轮美奂的禅寺,静默的我穿越了亘古绵延的时光,今生今世,在青云山上与禅寺相见,一个朝气蓬勃、稚气未脱的少年和那古老深邃、历经风雨的青云禅林相会。

  佛殿檐角下的铜铃,在微风的轻拂下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让我心中萌发的梦想,在流转的岁月年轮中,繁盛如花……

  汕头金中南校初一(3)班 黄耀坤

  指导老师 陈婉妮

2019-07-12 1 1 汕头日报 c53498.htm 1 青云记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