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出版
首页
第11版:韩江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潘英豪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由诗圣杜甫发出的、回荡于一千多年时空的祈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突兀”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感受40年中国城乡居民居住状况居住环境的巨变,忆起近40年前经历的一个小故事。1983年,我在海南自治州师专任教,当年高考招生,学校领导考虑我家在潮州,安排我当招生工作人员,完成任务后顺便探家。招生结束后住广东省高教招待所,同房间有位老者,鹤发童颜,深度眼镜,风度翩翩,幽默开朗,一看就是个知识分子。知道我是潮州的,老先生自我介绍是汕头广东潮剧院的,姓张,并打开了话匣子。他问我是否到过人民公园,说晚上最好不要去,黑灯瞎火的,因为白天安了灯,晚上就不亮了。问为啥?说被谈情说爱的人给砸了。他说晚上你到珠江边,一米就有一对情侣抱在一起,绿地上经常见情侣抱着打滚。老先生发出感慨:人如动物,情欲本能,又要传宗接代;人又非动物,需要遮羞,假如家有住房,谁愿意到野外,耗精力啊!现在城市,两代同一房甚至三代同一房的都有,找地方亲热都难啊。他说城市住房最难,而要解决问题,比登天还难。当年张老先生对城市住房困难情况的描述,虽然有点夸张,但基本反映事实。那个历史时段,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到了婚龄,又有大批知青回城,是城市住房最困难时期。邂逅张老先生时他已进入老年,后来应该看得到居者有其屋情况的改善,但可能见不到居者“靓”其屋,居者“豪”其屋的繁华景象。改革开放40年,基本解决了张老先生所说的登天还难的事。201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建筑面积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32.3平方米。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渐进过程。住宅是城市的记忆,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轨迹,记录了居民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汕头市在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部长楼”的青楼,框梁结构,楼层是用预制板铺上去的,曾经风光无限,到了90 年代,已找不到一个科长住在那;90年代有点神秘感的“市长楼”,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曾经令人向往的“金谷园”、“丹霞庄”之类的住宅小区,也很快被淹没在许多“豪庭”“帝苑”“花园”之类的高级住宅区的光影之中。我有时想,我们的旧城改造,是不是应该有意识地留下有时代印记的住宅,串起来就是城市发展史、居民生活史的重要“标本”。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的变迁,同时也记录了各地方党委政府改革开放以来解决“安居”困难问题的决策思路。汕头实行过“廉租公房”、“334”“226”补贴性商品房、“群众集资建房”、“机关事业单位‘分灶’建房”、“安居工程”等政策措施,在不同时期解决了一大批住房困难群众的问题。记得90年代由市委组织部电教科所拍摄的电教片《安得广厦千万间》,内容就是解决“安居”问题的,获得中组部、住建部的肯定,在全国颇有影响。历史进入新世纪,住房商品化的大潮把居民住房推向了市场,对广大居民改善居住环境也是极大的推动。

  改革没有一劳永逸,“安居”问题也一样。前进道路上总会碰到新的困难问题,“安居”问题也有新的烦恼——高房价和“房奴”困扰着不少人。我想,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情怀,指引“安居”改革的深入,相信问题会不断得到解决。

2019-10-10 潘英豪 1 1 汕头日报 c60456.htm 1 安得广厦千万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