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出版
首页
第11版:韩江水

夜幕下 行走的草

李坚荣

  《草知道的泥土往事》有机会出版,是一件喜事。本书选编了李楠八年来在海内外期刊发表的部分散文作品,这些文章都是他用心写出来的,见证他一步一印的心路历程。李楠的写作以散文为主,偶也写诗歌、小说、时评,曾担任《三亚日报》《珠江晚报》特约时评员。他发表的作品我多数看过,以散文见长,文笔老练。

  李楠的第一篇散文发表于《汕头日报》。那时他就读于“潮师高中”,学校老师看到他的文章,将报纸贴在宣传栏上,让学生学习。其后他加入“烛光文学社”,编辑校报《烛光》,文学社指导老师鼓励他为《烛光》写文,再寄给报社、报刊。他在学习之余,静心写作,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毕业时已发表了不少文章。

  从内心来说,我不支持他搞创作,文学有太多的苦涩味。多少人写着写着便停下来,或迫于生计,或耐不住寂寞,或江郎才尽,最终只能隔岸观花,另谋出路,能以文为生者屈指可数。在这个竞争的时代,谋一份生存的职业不易。非专职而搞文学创作,更是不容易。他知道权衡利弊,在工作之余,默默地耕耘,终于能够结集出书。

  李楠的散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一种委婉的手法,转化为打动人心的秀美文字。他的文风朴实,以生动、真实、朴素的语言来营造意境。不少篇节中,都可以看出他对文字的纯粹和执着,显示出一股朴实无华的气韵。如《薄雾的清晨》:“一望无际的田野,纵横交错的田垄此刻如蛰眠的兽群寂寂蜿蜒到雾的深处,一些交错的沟渠里,鱼儿浮在水面呢喃,脚下的沙砾透着微润的颜色,踩上去沙沙响动,在雾的怀中弥漫开去,鼻翼不禁嗅到淡淡泥土的清香……”

  散文唯心见性,唯情为真。李楠的散文以情动人,以情见真,似一股清泉流淌而出,无处不体现它的澄明本性,也无处不流露他的真情实意。读他的文章,有一种浓浓的情结,又有一分淡淡的忧伤。如《时光里的病》:“或许天知道,或许天也不知道。或许没人知道,或许只有自己知道”。他连用四个“知道”,将他内心道不尽的惶恐、愤懑与对母亲的心疼、心酸剖析得彻底干净;在《没有天明的夜晚》中,全篇的伤痛、不舍最终还是回归理性的开释,将生离死别化作倾诉,写道:“你只是在那个没有天明的夜晚,赶完一场时空之旅,来不及讲清旅行的期限而已,或许经年之后,期限所至,我们会在你停驻的那片国度里重逢团聚,而我这辈子所亏欠你的承诺,都将在彼时如约践行”。

  李楠生于潮汕,它的作品无法掩饰着一股地方文化血缘和文学方言。他对潮汕平原所特有的乡俗民风文化精巧洞见,描写细腻,手法独到,他的文章里人间烟火气息无处不透露出独特的风土人情。这让我想起潮汕著名的特产——青橄榄,入口,梗硬粗糙;咬下,味道酸涩;气味怪怪,嘴巴还有点麻麻。可是嚼后方觉得满口清香,涩味尽消,舌面上无处不源源不断冒出甘甜的味道来。那种甘甜,那种鲜美,让人回味无穷。在《梦在田野开花》中,他写道:“缅想的本身写满了惆怅与感伤,不管怎么还原,消亡了的和正在消亡的田野,都将成为记忆中朦胧而远去的梦,倘若还原的假想可以戴上雷同的面具,达到自欺欺人的效果,那么那朵开在田野上的记忆里的花朵,或许也只是一朵失去了触感的塑料花罢!”他热爱安身立命因而有了凭借的乡土,他用一种温婉而又低沉的语气,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受到承载这一切的都是源于作者笔下对故乡真挚的情感。在《旧时光,旧物什》《流淌的生命》等篇什中,都能品到那种味道。余光中的乡愁是剪不断理还乱,作者的乡愁是一股桂花香,挥之不去,余香缭绕。

  李楠早期的文章比较感性,喜欢引经据典。后期作品注重于理性的探究和思考,以及真实的人文关注,有较好的定性定位。叙事背后隐藏人性的要素,在如何认知自我和确立自我的层面上有了提升。社会多变,生活多彩,既是机会,又是陷阱。成长的过程难免彷徨不能自已,经历磨难,体验草根者错位和人在江湖等等的伤痕,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在《草知道的泥土往事》一文中,作者将这种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既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对所处环境条件的手足无措。希望与失落纠结,拼搏与无助并存。“我随着青草的大潮涌入了城。几年过去了,审视镜中自己瘦削的身影,发觉长得不像村里人,更不像城里人。就像耕错地、栽错苗、下错肥,有的地庄稼丰硕,有的地荒草萋萋。恍然,才发觉自己也不像自己了。”

  人生因缘际遇难测,成功与否,离不开多种因素。李楠生于潮汕,求学工作于外地,生活阅历使他懂得与人为善,学会感恩与虚心求教。他的成长离不开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长们的关爱和培养,也离不开珠海作协众多前辈们的悉心提携,没有他们的呵护,难说有今天的成就。

  文学之路漫长,希望他渐行渐修,就像夜幕下行走的草,越走越远。相信他会有更厚重的作品产生。

2019-10-10 李坚荣 1 1 汕头日报 c60458.htm 1 夜幕下 行走的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