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出版
首页
第12版:潮风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余锡渠同志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人民公仆余锡渠

陈为峰

  深入生产一线的余锡渠(资料图片)

  余锡渠(1917-1968)离开我们已过了半个世纪,但汕头人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还经常提起他,夸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一提起他,一位身穿显旧中山装、腰束浴布、脚穿用废旧轮胎制成的水陆两用鞋的瘦高中年人形象立马浮现脑际。

  从普通战士成长为出色的党务工作者

  余锡渠1917年1月23日出生于澄海县莲上镇永平乡(今永新村)一户贫农家庭。大革命时期,他参加该乡农会领导的童子军,小小年纪便与大人一起守闸门,斗土豪。1937年卢沟桥事变,受过大革命洗礼的余锡渠已深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余锡渠朴素的家国情怀,受到陈锐志等共产党人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质的变化,1939年2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磨炼中,余锡渠从—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出色的党务工作者。1948年8月,年仅31岁的余锡渠担任中共潮澄饶平原县委副书记;1949年10月被任命为澄海县行政委员会主任兼县长;1954年6月以后调任粤东行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署副专员;1961年冬担任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调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1963年当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为改变潮汕贫穷落后面貎废寝忘食呕心沥血

  余锡渠常说:“一个干部职位的高低,不能说明一个干部的优劣,重要的标准是看你能否领导群众过好日子。”他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按这个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了消除澄海和潮汕地区的旱涝祸患,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貎,他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平整改土、兴修水利、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工程上。为掌握第一手资料,每逢下雨,他披上雨衣,骑上自行车往海边赶,或从韩江上游到各支流下游,考察地势,了解水情,广泛搜集水文资料。他踏遍潮汕的山山水水,访老农,察民情,综合各方意见,弄清旱涝根源,提出治水、治土的措施。当年土丘和坟墓杂乱无章散布于地里田间,使原本就人多地少的澄海县土地利用率大打折扣。余锡渠提出平整土地的方案。为了树标杆,立榜样,余锡渠卷起铺盖,到冠山扎根式蹲点,一蹲就是数月。他办事有始有终,从不摆花架子走过场。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废寝忘食,不顾身患胃病多年,忘我工作。当年整顿韩江流经澄海的支流、建外砂大桥、莲阳大桥和东里大桥,每一个重大工程,都凝结着余锡渠的心血和汗水。

  1959年,我就读的澄海第一中学师生常利用勤工俭学时间到冠山大队支农。一次,班主任找到正在劳动的我,要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同行还有其他班级的几个同学。我们来到一间用竹篷搭建的田头寮前,才知道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余锡渠专员要见我们,心里既高兴又紧张。因为天热,余锡渠只穿一件泛黄的短袖白衬衫,脚下依然趿着那双水陆两用鞋,似乎时时刻刻准备去跋山涉水。我注意到屋里左侧墙根处摆放着一张十分简陋的单人床,这是他夜里休息的地方;右侧停放一只八仙桌,桌边有几条长凳,桌上摆放一架黑色手摇电话机,这是他办公的地方。后来听说他在汕头专署的卧室也如他蹲点的临时居所一样简朴。他开门见山地说,为宣传冠山大队平整土地成果,特邀老师和同学们出出力,以民歌形式,讴歌冠山新貌。这次见面,虽然只有短短半个钟头,但余专员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办事讲究实效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过后,我写了两首民歌,一首题为《自流灌溉》的被采用了。记得这首诗歌是这样写的:“昔日水权握在天,如今捏在俺手里。欲排欲灌随人意,旱涝无忧乐无边。”

  一言一行诠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情怀

  余锡渠下乡时十几公里的短途路程经常骑单车悄然而至,从不劳师动众,始终保持普通一兵本色。他不但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管好自己的家属。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他工作在城市,可妻子儿女一直留在农村参加劳动。他经常嘱咐他们:“你们是干部家属,社员和干部很容易另眼看待,所以要更加谨慎。队里有困难,我们要走在前头,而分东西要退在后面。”1957年初,村里办高级社缺乏资金,余锡渠了解到这一情况,将仅有的300多元积蓄交给妻子投到社里以解燃眉之急。大队发电厂刚办之初,因电力不足,拟先期为一百多户社员装电灯,这其中也包括余锡渠家里。他知道后,对大队干部说:“我们村里有1500多户人家,等大家都有电灯了,再为我家安装吧。”余锡渠以他的一言一行,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情怀。

  文艺战线一奇兵

  余锡渠还是文艺战线的一名奇兵。只上过数年私塾的他为配合党的宣传工作,写出许多有艺术特色和接地气的诗歌和剧本。特别是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创作了《龙舌涵》《韩江水》和《滨海风潮》等8个大型现代潮剧,其中7个被搬上舞台,极一时之盛,人称“专员戏”,在潮剧界和民间留下一段美谈。

  余锡渠不是专业作家,也从未请过半天假,却是那样熟练地运用文艺的武器,驰骋于潮剧界,佳作迭出。这首先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群众之中,熟悉生活,心中有戏。其次,由于他有心,热爱潮剧。因为他知道潮汕农村百姓喜欢看潮剧,而反映现代农村生活的剧目很少,便责无旁贷地动手干起来。换言之,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余锡渠写潮剧的动力和精神支柱。

  1963年春,中共广东省委树立余锡渠同志为模范党员,并向全省党组织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和干部向余锡渠同志学习,《南方日报》也在同年3月31日头版作了报道。《红旗》杂志、《汕头日报》也先后刊登了余锡渠模范事迹的文章。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余锡渠同志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

2019-10-10 陈为峰 艰苦朴素、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谋私利……在新的历史时期,余锡渠同志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仍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1 1 汕头日报 c60463.htm 1 人民公仆余锡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