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
  出版
首页
第10版:潮善

穿越北回归线 他们为保护海洋而行动

汕头大学6年坚持举办南澳公益徒步活动,拒绝垃圾入海

本报记者 郭丹 李德鹏 通讯员 姚少阳 摄影报道

  有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800万吨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卡车塑料垃圾倒入海中。这些塑料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微小颗粒,被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吞食、吸收后,变成餐桌上的美食,被人类“自食其果”。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汕头大学“走向海洋”课程组积极开展多项海洋保护公益行动,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用行动影响行动,提高全民海洋国土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徒步净滩提高环保意识

  7日上午,汕头大学“走向海洋”课程组联合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领航鲸行知探索俱乐部和海洋保护协会举办2019年“穿越北回归线,拒绝垃圾入海”南澳30公里公益徒步活动,吸引了约1600人参与。

  清晨6点半,来自汕头大学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在各集合点集中上车,出发前往南澳岛。清爽的海风,宜人的海岛风光,南澳岛公益徒步活动从青澳湾北回归线广场出发,参与者徒步30公里,终点设在启航广场。主办方别出心裁地在沿途设置签到点,每处签到点除了提供物资能量补给之外,还有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游戏互动。

  在徒步活动中,课程组的同学们还带动部分参与徒步的市民一起沿着海滩收集垃圾,宣传热爱海洋、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讲解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点等。在清理海滩垃圾的同时,徒步者们发现南澳当地渔民废弃渔网渔具以及生活垃圾入海的问题还是较为严重,无人管理的海滩垃圾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为此,主办方鼓励徒步者用行动保护海洋,特别设置捡垃圾换礼物的活动。参与者纷纷表示,一路走下来,虽然腿脚很累,但活动很有意义,学到许多海洋知识,提高了生态环保意识。

  运动结合公益传播环保

  据了解,这已经是“走向海洋”课程组第六年在南澳岛举办海洋环保公益徒步行动,公益理念从汕头大学开始,辐射影响到社会各界群体。课程组指导老师孙泽伟表示,作为中国北回归线唯一穿过有人海岛,南澳地理位置独特,处于粤、闽、台三省交界海面,素有“粤东屏障 粤闽咽喉”之称。当地气候宜人,无各类工业污染,物种多样性极高,拥有一个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广东省唯一的海洋候鸟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著名生态旅游岛。

  在谈及为何选择南澳岛开展这样的公益行动,孙泽伟认为将大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与公益实践有机结合,可以让参与者在感受碧海蓝天之美、不断自我挑战的同时,加强对于海洋领土、海洋生物的认识,形成保护海洋环境、拒绝垃圾入海的观念,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走向海洋”课程组在南澳岛通过徒步形式宣传海洋生态的保护与海洋文明的传承,重点强调“拒绝垃圾入海”这个主题。在宣传拒绝垃圾入海的同时,也向参与徒步的人、南澳岛居民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的相关知识,同时适当采样作为实验样品,研究污染海洋的潜在因子。活动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又具备一定科研价值,是课程组一直贯彻的实践教学方式与目标。

  课程创新公益实践模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海洋——这个孕育生命的摇篮,正在慢慢地被人类肆意破坏,海洋生物也遭遇生存危机,曾经遨游大海的中华白海豚、“美人鱼”儒艮、中国鲎、红珊瑚等正在走向灭绝。根据汕头大学“走向海洋”公益课程组以往的社会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市民并不了解海洋相关知识,民众海洋生态意识淡薄,更谈不上保护了,而在校中小学生对海洋方面的知识也是缺乏系统学习,认识甚少。

  “走向海洋”项目启动于2012年,一般以科考调研、中学宣教、举办“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等大型活动等形式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海洋国土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目前,项目已在汕头、潮州以及福建省等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开展海洋科学知识宣教活动,并与汕头中海度假村酒店每年定期举办“海洋生态保护”公益日宣教活动,打造了一个运动与公益相结合的“穿越北回归线”环保徒步的品牌活动。

  据介绍,近年来,“走向海洋”项目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公益实践模式。孙泽伟表示,项目正准备开展“南澎列岛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计划利用建设示范公益课程的契机,支持公益课程的同学组成一个科考小组参与该课题,更好地提升公益课程的专业特色。同时也计划建立一个苏埃湾红树林保护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研究团队,对如何恢复苏埃湾红树林生态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并联合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推进苏埃湾红树林的生态建设。

2019-12-11 本报记者 郭丹 李德鹏 通讯员 姚少阳 摄影报道 汕头大学6年坚持举办南澳公益徒步活动,拒绝垃圾入海 1 1 汕头日报 c66101.htm 1 穿越北回归线 他们为保护海洋而行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