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30日
  出版
首页
第07版:育才

法治教育有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学科,从2016年秋季开始该教材进入教学实践。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渗透多维度的法律知识,使老师们多了一个从法律教育的角度进行间接德育教育的途径。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法治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工作要求,成为每一个思政课老师努力探索的目标。

  

  吃透教材,明确定位

  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大众化的,重点在于普及宪法常识。因此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每一个年段都渗透不同的法治教育内容,从而保证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连贯性。作为老师要对这些内容有一个系统认识,要吃透教材,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如在部编本四年级《正确认识广告》一课中,笔者抛出“作为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应该怎么处理?”的问题,让学生模拟拨打工商局电话进行投诉。使学生明白除了向相关部门投诉,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这样的教学是把法治教育和教材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更具效果。

  

  参与活动,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要求品德学科的教学应该把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能力结合起来,回归儿童生活。

  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内容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难以理解。因此笔者着眼于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尽量创设一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去观察和感受。如在《勇敢的笔者》一课中,笔者录制了班级学生在马路上的一些表现,让同学们进行辨析并给出理由,让学生通过辨析把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的行动,真正做到回归儿童生活。

  

  学科整合,强化意识

  如果在教学中,各个学科互相融合,不仅可以节约学生的学习成本,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多学科协同”,“要在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这就要求思政课老师整合学科中相关的知识。如《应对自然灾害》一课中,笔者通过语文课文《一个村庄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破坏环境带来的可怕后果。将语文课上的知识点与品德学科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感触更深刻。

  

  联系实际,道法融合

  《大纲》中明确规定“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要在德育课程中实现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法律和道德在社会生活中作用不尽相同,但是二者也有相通的一面。一个合格的思政课老师,应该懂得利用它们的共同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如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会尊重》,笔者组织学生表演再现他们与同学交往的片段,要求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学生们通过分析懂得了哪些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甚至违法的。

  汕头市大华路第一小学 林婵文

2020-07-30 1 1 汕头日报 c80629.htm 1 法治教育有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