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4日
  出版
首页
第01版:头版

特区管委会大楼建设者谢镇安见证特区从0到1

“这是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特区管委会大楼建设者谢镇安。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龙湖区迎宾路的升腾广场便成了市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自广场向北,走上阶梯,就来到了龙湖区政府办公大楼的平台。这座与市民亲密无间的办公大楼,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区政府。

  这座大楼的前身是汕头经济特区管委会办公大楼,竣工于1986年。“我有幸参与建设特区管委大楼,这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回忆往昔,现年73岁的谢镇安眼中仍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激情。

  家中还保存数十年工作材料

  1968年,从汕头市第二中学毕业的谢镇安作为知青被派往陆丰县。“我记得是12月18日,当时我们是第二批去陆丰县下乡的知青,组织还专门在人民广场帮我们搞了欢送会,很热闹。当时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像我初中刚毕业,木工啥的就都会做了。”

  知青十年转瞬即逝。1978年11月9日,对于谢镇安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他接到了《招工回城通知书》。根据组织安排,谢镇安来到广东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报到。然而,刚刚返汕不久的谢镇安被公司派往云浮参加硫铁矿工程建设,期间担任材料员跟老师傅们学习,为工程项目的建筑材料造表。

  说起来,材料员其实属于工程项目的管理层序列,但不安于现状的谢镇安一直对施工现场心驰神往,认定“一名合格的建筑工人一定是在工地摸爬滚打中成长的”。1982年,因业务需要,省二建公司准备在公司内部培养一批技术骨干,专门开设施工管理培训班,一心向往工地的谢镇安立马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十多个课程的培训,成为一名生产班组的技术人员。

  因为热爱,所以珍惜。在谢镇安的家里,有一个专门用于存放自己数十年来工作材料的地方,一张带有繁体字手写的简历表,不仅记录着这名老特区建设者的工作经历,也折射出特区管委会大楼的建设历程。

  1982年10月至1984年5月,作为施工长,谢镇安投身参与建设汕头特区龙湖加工区A1、A2轻工厂房,“当时的厂房宽有24.8米,长是82.8米,共有五层,是灌注桩结构……”承建工程的数据至今深深印在谢镇安的脑海里。

  1000多人参建管委会大楼

  1984年6月,特区管委会中心大楼破土动工,谢镇安再次以施工长的身份参建。作为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管委会办公场所,其工程质量要求之严谨、工期安排之紧凑不言而喻。“几乎是同一时期,我们还承建着特区经济综合大楼,当时有1000来号人分32个班组同时开工。”大至工程施工环节进行,小到工人人际关系处理都得由施工长统筹协调。

  如今的特区发祥地在当时还是汕头的市郊区域,成片的荒地考验着建设者们的毅力。“当时我们的工地跟外面是用铁丝网隔断,出入需要特区公安局颁发的通行证。工人兄弟们要喝水就得抽龙湖沟里的水上来喝,要吃饭就请周边乡里的村民炒来卖,我们再隔着铁网跟他们拿。”在工程建设初期,家住西堤片区的谢镇安每天都骑着28寸自行车往返于家与工地,单程就需一个多小时。为了方便工作,谢镇安和工友们干脆搭起了工棚,以工地为家。“搅拌机一响,工人就得就位,连续作战是常有的事。”谢镇安翻着珍藏多年的施工记录本,“看,12月10日,在进行主楼西部三层梁板混凝土建筑,从上午八点半到晚上八点四十分,那天就算是最轻松的了。”

  特区开放破旧立新

  “当时我跟设计者刘季良同志开玩笑说,特区是开放的,这栋大楼的窗口也都是开放的。”在倡导改革开放的年代,特区管委会大楼的设计、施工让谢镇安等建设者们看到了一幕幕破旧立新的新气象。

  “6月7日打桩图纸会审,9月27日上午在特区建设公司二楼会议厅对正负0以下图纸进行会审,10月30日上午还是在特区建设公司二楼会议室对主、副楼正负0以上图纸会审。”谢镇安说,自己从事工程行业多年来,多次的会审还是第一次见。“还有就是建筑结构,管委会大楼的主体结构采用的是浇筑混凝土,并没有采用砖墙。水泥用的也是日本、朝鲜、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品牌,还专门请香港的建筑专家来考察,这在当时都是极其罕见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记者问及对汕头未来的期许时,年过古稀的谢老声音依旧洪亮:“老特区人开了荒、盖了房,为汕头奠定了一些基础。但社会在发展,在进步,你们年轻一代也不能停下脚步,要继续努力用功,把汕头建设的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翁夏 摄影报道

2020-09-14 特区管委会大楼建设者谢镇安见证特区从0到1 1 1 汕头日报 c83738.htm 1 “这是这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