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2日
  出版
首页
第08版:文化

用了44年的“英雄442”钢笔是他1977年分配到电厂时单位发的——

那些用钢笔写的记忆

  虽然已经过去了44年,这支钢笔依旧光彩熠熠。

  装着“救心丹”的计量器,隐藏在钢笔之中,可随身携带。

  笔尖是一支钢笔的灵魂,书写者的握笔姿势不同,对钢笔造成的磨损程度也不同。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摄

  曾几何时,钢笔风光无限,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钢笔,胳膊下夹着一本世界名著,是文艺青年的经典造型,拥有一支好钢笔,成为许多人的愿望。于是,钢笔成为人们馈赠亲朋好友的礼物,情感表达的载体。

  近日,记者和受访者约见在彬园警史馆,记者见到了一支老钢笔,黑色的笔杆,金色的笔帽上清晰地印着“英雄442”字样。“英雄牌钢笔曾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身份象征”,钢笔主人林先生回忆说,这笔是他1977年分配到电厂营业抄表岗位时,单位分发的。如今,44年过去了,笔已派不上用场,但在它身上,承载着人们对往昔的回顾、对当下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钢笔曾是身份的象征

  曾经,钢笔是人们最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文艺而庄重。用它,流畅地划过纸张,记录下了文字,也记录下了岁月里的点滴。“这支英雄牌钢笔,是电厂职工的福利”,林先生说,这在当时让好多人羡慕不已。

  “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上衣口袋别一支钢笔,是很多人的梦想”,说起钢笔,林先生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钢笔在当时是一种微妙的身份象征,人们普遍喜欢在胸前别着钢笔,正如上世纪90年代的大哥大。至今,林先生还记得,经常有小伙伴去相亲前,都要在上衣口袋郑重别上两支闪着光亮的英雄钢笔,那是一种既“拉风”又低调的时尚。

  关于钢笔,林先生说了个笑话:如果在上衣口袋里插一支笔,那他是小学生,插两支笔的是中学生,插三支笔的,一定是大学生。那,如果插了四支笔的呢?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几十年来,在林先生的印象中,写正式一点儿的东西他都是用这笔完成。“我用钢笔,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一种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从笔尖传递到纸上”,林先生说,直到现在,这支“英雄442”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前些天,林先生把这支不算名贵、但视若珍宝的笔清洗干净,珍藏起来。

  修笔匠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胸前插钢笔不再流行,一起退出历史舞台的还有曾经风光无限的“修笔匠”,年近花甲的丘东燕便是曾经的“钢笔医生”。上世纪80年代初,丘东燕从汕桃渔网厂停薪保职,开了家钟表修理店。“相比修表,修钢笔就简单的多”,丘东燕告诉记者,起初他靠自己摸索,后来在修理过程中再学习:换笔尖、抛光修补笔身、保养笔尖和笔舌的密合处……越细小零配件的更换和修理,往往越复杂。

  那时的人们珍视钢笔、喜欢用钢笔写字,修笔店也就跟着“火”起来。“当时来修理钢笔的人络绎不绝,有换笔尖的、有换吸水管的、有换钢笔笔杆的等等”,丘东燕说,笔尖是一支钢笔的灵魂,由于书写者的握笔姿势不同,会对钢笔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或“伤害”,而他只要拿起笔看一看、摸一摸,就知道笔尖哪里出了问题。话音刚落,只见丘东燕从抽屉拿出一支出水不畅的钢笔,利索地取笔舌与笔尖。随后用一张擦拭纸,将笔尖来回摩擦,然后把笔舌与笔尖贴合,墨水就能顺畅地流出来。

  “修钢笔曾经是一个令人骄傲的职业,不仅赚钱多,而且受人尊重。”丘东燕说,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修笔行业最为兴盛的时期。而改革开放以后,修钢笔的人开始渐渐减少。到如今,修钢笔的手艺近乎失传,钢笔修理也随之成为了一个即将消失的行当。

  把钢笔做成文创产品

  提起钢笔,上了年纪的人都叫它“自来水笔”。这些年来,钢笔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形态改变,从开始的蘸墨、伸缩笔头,演变成侧面开囊存墨,再到如今的旋转或者拖拉式的吸取墨水甚至真空内胆加墨,不同时代的钢笔承载不同年代人的记忆与智慧。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水笔逐渐取代了钢笔,人们的书写习惯改变了,日常办公和写作基本上都实现了“无纸化”,钢笔“沦落”为小众商品。尽管如此,钢笔在丘东燕心中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坚持用钢笔书写,还把钢笔发明成一种急救神器“福心瓶”,并获得由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记者看到,把带有瓶塞和计量器的容器隐藏在笔杆中,里面装入救心丹,等到应急给药时,拉开内瓶,拨出内瓶塞即可。“这样可以让人们把救心丹和钢笔随身携带,使用方便”,丘东燕说,钢笔多了一种功能,继续发挥更大作用,让他感到幸福和快乐。

2021-07-22 用了44年的“英雄442”钢笔是他1977年分配到电厂时单位发的—— 1 1 汕头日报 c104042.htm 1 那些用钢笔写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