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1日
  出版
首页
第08版:美食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文成坚守日晒石压等古法腌制老菜脯

传承老技艺 留住“古早味”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 摄

  菜脯即萝卜干,与咸菜、鱼露并称“潮汕三宝”,是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常小菜,尤其是老菜脯,饱含了浓浓的乡情,是外出潮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近日,记者走访“老菜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文成,探寻古法腌制技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9岁开始

  跟随父辈学习技艺

  采访王文成是在小公园开埠区的非遗体验馆。时值晚上8点多,馆内仍热闹非凡,游客们现场聆听“老菜脯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文成讲述非遗技艺,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

  “我们家从祖父辈起制作菜脯。”儒雅谦和的王文成一谈到老菜脯,话匣子立即打开,藏于味蕾深处的家乡情怀扑面而来。“也许是印证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老话,我9岁时开始学做菜脯,至今已经40多年。”王文成说,当时没有盐,小小年纪的他跑很远挑来海水自己制盐。在他记忆中,每到萝卜收获的季节,邻居们都喜欢腌制菜脯,马路边铺一层稻草,上边晒满了对半切开的萝卜,日落就把它们收入土坑中撒上盐踩严实,日出就继续拿出来晒。

  至今,王文成仍然保持采用传统的日晒、石压的加工方法,虽然费工费力,但却具有不可比拟的质量和口味。“这股熟悉的‘古早味’,总让我回想起小时候腌制菜脯的情景。”他说,以前做菜脯,纯粹是为了生活,如今,他继续坚持则为了留住“阿嬷的味道”。

  日晒石压

  每个工序精益求精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以前谁家小孩消化不良,大人会从家里老瓷坛掏出一两块老菜脯给他吃,胃胀和消化不良就解决了。王文成说,菜脯有新老之分,新菜脯色泽金黄,味道清甜,口感爽脆;老菜脯色泽乌黑发亮,味道偏咸,醇香味较浓,口感软糯。尚美香老菜脯制作技艺传承始于1915年,经历家庭作坊、专业加工、批量生产等近百年风雨历程后,老菜脯变得愈发精致且风味多样。

  对于菜脯制作技艺,王文成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菜脯腌制要经过“晒、腌、藏”三道工序。精选质地脆实而富含水分的鲜白萝卜,洗干净,放在烈日下暴晒,让水分逐渐蒸发后再用竹苫围实,每铺一层萝卜就撒一层海盐,最后用石头压实,第二天又取出暴晒。晒了又压,压了又晒,如此工序重复二十余天。直至咸味完全被萝卜吸收而呈金黄色时,才装入干净陶瓮再次压实,并在上面轻轻撒一层自家制作的五香粉,再用黄泥封口,保存一个月或者数月后方可取出。

  敢于创新

  老菜脯融入潮菜

  老菜脯是潮菜之“根”,食材“宝中宝”。那么,如此珍贵的食材,究竟要怎么吃呢?老菜脯可以入菜入药,可消食解气,故有“菜脯下粥,五脏熨帖”的说法,更有“老菜脯赛人参”之说。

  作为老菜脯制作技艺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一方面,王文成开展传统老菜脯非遗保护;另一方面,他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率先将老菜脯广泛应用到潮菜中去,开发出老菜脯炒饭、老菜脯鸭汤、老菜脯蒸鱼等新潮菜,道道可圈可点。像老菜脯鸭汤,宰杀好的鸭先用开水洗去血迹,让鸭肉适应水温,然后把水倒掉,重新加入开水,入蒸笼隔水炖。成品老菜脯鸭汤色黄褐,不油不腻,带有一种特别的酸味,风味独特。

  与此同时,王文成在传统应节食品上做文章,像老菜脯粽球、老菜脯饼香而不腻,打破“节庆界限”,成为日常特色小吃。王文成说,老菜脯可饮可食,菜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工匠精神。

  这些年来,王文成坚守传统工艺,悉心传授新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制作老菜脯技艺的专业人才。从2016年到2018年,“老菜脯制作技艺”先后列入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彰显老菜脯内涵和魅力。

  

  链接

  百年前老菜脯

  已出口东南亚等地

  潮汕制作菜脯历史悠久,王文成从清嘉庆《澄海县志》中看到这样的记载:“菜头,即郭璞(晋朝)所谓‘芦葩’的,音萝卜,能治解面毒,叶可以盐渍。”他说,澄海自古就是农耕之地,盛产优质萝卜等农作物,加上近海的地理位置,出产海盐,为腌制菜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物质条件。

  红头船对外贸易时期,潮汕出口东南亚就有菜脯。《汕头埠图说》一书中,称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从汕头埠出口的菜脯有逐年增加之势。据1917年统计,年销售达43575担。在王文成看来,百年前,老菜脯随潮人足迹到达东南亚等地,既是出口商品,也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纽带、唤起潮人思乡情结的家乡菜。

2021-12-01 ■本报记者 陈文兰 文 摄 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文成坚守日晒石压等古法腌制老菜脯 1 1 汕头日报 c111285.htm 1 传承老技艺 留住“古早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