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09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10版:文 化

“潮汕绣娘”绣出质感人生

我市民间艺人张玉娟48年守护潮汕传统手工艺

  ◀张玉娟与她的潮绣作品《凤穿牡丹》

  张玉娟的钩花作品q

  ▲张玉娟的剪纸作品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近日,在汕头市首批民间文化技艺大师评选中,我市民间女艺人张玉娟榜上有名,多年来,张玉娟沉浸于手钩花、潮绣和剪纸等潮汕传统文化的世界中,用针线绣出瑰宝,用剪刀坚守剪纸技艺,一直致力于推广和传承潮汕文化,从没放弃对潮汕手工技艺的挚爱,记者为此走访了这位地道的“潮汕绣娘”。

  

  自幼痴迷钩花技艺练得一双巧手

  在市德华学校,记者见到了张玉娟,和印象中的“潮汕绣娘”一样,55岁的张玉娟娴静温柔,像一位和蔼的邻家大姐。张玉娟成长于民间艺术之家,从小就跟着外婆、妈妈学钩花做潮绣补贴家用,自幼在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下,与针线为伴走过从艺的48个春秋。

  “从8岁开始,我就开始拿钩花针了”,张玉娟说,彼时年纪虽小,却一点也不感到枯燥。“我一直跟外婆和妈妈学习钩花,40多年来,对这门手艺一直没有放弃,我非常喜欢潮汕传统文化,后来我又学习了绣花和剪纸等手艺。”谈起手钩花技艺,张玉娟说,儿时家庭的熏陶,培育了她对潮汕工艺美术的广泛兴趣。

  在那个年代,由于手钩花能够补贴家用,每天放学回家,张玉娟就不停地钩花。张玉娟说,那时对钩花非常痴迷,有时上课还偷偷地钩,一支钩花钢针、一团白色绳线经常是随身带着,稍有一点时间,她就忙活起来。这项手钩花技艺在青少年时期带给她不少乐趣。除此,热爱潮汕手工艺的张玉娟还学会潮绣、潮汕各种传统民俗粿品的制作,练得一双巧手。

  1979年,张玉娟参加工作后,还经常在工余休息时间不停地钩花,由于动作熟练技艺精湛,钩花能赚到的工钱,甚至比她在工厂每月挣得的22元工资还要多,每天中午及晚上的休息时间,她都不停地忙活,数十年如一日,一针连着一针,张玉娟度过青春岁月,也钩出了瑰丽华章。

  到校任教让潮汕手工艺得以传承

  事实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手钩针技艺属于不为人们所关注的小门类,可它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项最普及、最贴近民众生活、民间妇女最擅长的传统手工艺。然而,许多民间艺术日渐式微,手钩针技艺也不例外。

  然而,张玉娟一直没有放弃,凭着对手钩针技艺的热爱,张玉娟经常向中国刺绣艺术工艺大师杨坚平老师请教,钩花技艺与日俱增,日复一日间,钩针和绳线在手上变幻出不少精美的图案,手艺之精湛经常受杨坚平老师的赞赏。2016年,杨坚平老师组织了一场《手钩针时装、饰品、中国结作品展》,展览中就有张玉娟制作的手钩针作品。

  除了手钩针技艺,1992年,心灵手巧的张玉娟开始学习民间剪纸,至今从事民间剪纸技艺已26年。同时,张玉娟对潮绣同样情有独钟,她的潮绣作品古朴大气,一针一线中透露着富贵堂皇。

  张玉娟深感潮汕手工艺传承责任重大,如何让手工艺以崭新面貌进入现代生活,让年轻一代接受这一传统艺术,这位一直热爱传统文化的"潮汕绣娘"经常思考着这个难题。1998年,张玉娟来到市德华学校任教,她把自己的手艺毫无保留传承给学生们,把潮绣、手工钩花和剪纸等技艺编成校本教材,从手钩花到潮绣再到剪纸,日复一日地守护这些潮汕传统文化,为德华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潮汕文化的青少年一代,让潮汕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厚积薄发首次参赛即获省级铜奖

  作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学校,市德华学校的学生们经常参加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和文艺表演大赛。每当学校有活动,张玉娟总是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艺,为学生们设计服饰,缝制演出服,还利用自己潮绣的技艺在衣服上设计绣花图案,把孩子们的演出服饰融入潮绣元素,服饰新颖锦上添花,让学生们在各项大赛中出类拔萃。

  一直以来,张玉娟致力于推广和传承潮汕文化技艺,低调的她却不曾参加民间文艺协会的比赛。2016年,张玉娟在家人的鼓励下,首次拿出作品参加民间文艺技能大赛,凭潮绣作品《凤穿牡丹》,一举获得了广东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她的潮绣技艺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

  时光如梭,48年来,温柔贤淑的“潮汕绣娘”张玉娟以绸缎为纸,以绒线为色,以针为笔,绣出锦绣年华,留下质感人生。张玉娟对潮汕文化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感动,这位默默坚守潮汕老手艺的文化传承人,把潮汕文化和凝聚着潮汕人民智慧的传统技艺不断创新和发扬,从而绽放出勃勃生机和时代光彩。

2018-10-09 我市民间艺人张玉娟48年守护潮汕传统手工艺 1 1 汕头日报 c38291.htm 1 “潮汕绣娘”绣出质感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