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10版:龙泉

乘风而行

  ★ 林伦伦

  40年,几乎是人生八十的一半时间,多么的宝贵。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这40年,对我来说,尤其珍贵。虽然道路笔直简单:40年,4所大学。

  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的春风初度,我正好赶上了。本来已写了“决心书”要扎根雷州半岛林场一辈子,改革开放的第一股春风却把我送到了中山大学中文系。“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也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一口气就在中大“沕”(潜泳)了7年,直到获得了硕士学位。我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在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的列车上,开始了我的人生旅程。

  我回到家乡新办的汕头大学!这又是另外一股春风把我吹回家乡的。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几位热心家乡教育文化事业的前辈——吴南生同志、香港爱国侨领庄世平先生和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发起筹建汕头大学。1983年,汕头大学招收第一批本科生。那时候,汕头大学亟需教师!我在中大读研3年期间,汕头大学中文系的党总支书记沈茂勋老师(后来升任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学校人事处的处长居然来了4次,动员我到汕头大学工作。最令我感动并使我下定决心回汕的是,吴南生同志居然让秘书联系了一部分潮汕籍的硕士生,在一个周末到他办公室喝茶聊天。去了以后才知道,聊天的话题之一是动员大家回汕头大学工作。我记得,吴老话说得亲切又在理儿,那就是李嘉诚先生有钱出钱,你们年轻人应该有力出力,回家乡帮助建设刚刚新办的汕头大学。而且,新兴办的大学,正是后生仔(年轻人)的用武之地,容易脱颖而出。

  就这样,我在汕头大学服务了19年。刚刚创立的汕头大学一派热气腾腾、改革开放的新气象。我没有助教过渡期,第一学期就直接独立上专业课《语言学概论》和《汉语方言学》,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好评如潮。同时,我的潮汕方言调查的田野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科研成果井喷。在短短的8年里,我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4项,出版了《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等著作,在语言学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1994年,是我丰收的一年:《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潮汕方言语法研究”系列论文获得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吕叔湘奖),同年还获得“汕头市青年十杰”称号。1995年,我最具人气的著作《普通话对照·新编潮州音字典》出版,成了当时的畅销书。同年年底,38岁的我评上了教授职称,在当时,算是很年轻的教授了。而我工作所在的中文系也成为汕大第一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汕头大学这棵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新栽的苹果树,也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进入了中国教育部和广东省“211”大学的建设行列。

  感恩汕头大学和家乡父老对我的培养和支持,使我接地气的教学和研究能够登上大雅之堂。尤其是汕头大学教育管理改革的成果、没有论资排辈的宽松而又科学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了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条件和机会。

  2002年夏至2003年夏,我受省委组织部委派,到悉尼大学进修,学习高等教育管理学,回来后被安排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作。

  6年后的2010年,上级组织又找我谈话:你家乡的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换届,需要你回去。“你是潮汕人,又是研究潮汕方言的,又当过两所学校的副校长,有条件有能力当好韩师的校长,你不回去谁回去?”我最怕人家给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其实,自己心灵深处也总有一种深厚的莫名的感情,说家乡情结也好,说感恩回报也好,总觉得真的是“你不回去谁回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名句,当年过花甲时再吟诵之,真的是感悟殊深!

  于是,2010年春天,韩江两岸的木棉花和韩师田径场长廊的炮仗花怒放的季节,乘着和煦的春风,我再次从羊城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来了。

  回首这40年走过的路,我是全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过来的。我最深刻的体会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越来越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个人就是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而获得成绩和进步的一位公民、一介书生。

2018-12-20 1 1 汕头日报 c5012.htm 1 乘风而行 /enpproperty-->